新疆,這片占中國六分之一國土面積的廣闊土地,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醫療變革。
2600萬人口分布在16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上,醫療資源的匱乏與分布不均,如同橫亙在發展路上的兩座大山。結核病發病率高居全國首位,南疆地區人均預期壽命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4歲,每千人口醫生數、床位數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南北疆醫療資源差距更是觸目驚心——優質資源集中在烏魯木齊,南疆多地甚至難以找到合格的影像診斷醫師。
面對這樣的困境,人工智能正逐漸成為打破僵局的重要力量。“新疆正在加速發展,這不僅是經濟發展,更包括健康福祉。”鄒小廣表示。這位幾乎半生扎根新疆醫療領域的“老衛健人”,從自治區衛健委副主任到韓德民院士助理、新疆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始終站在這場變革的前沿。在日前接受健康界專訪時,他的話語中帶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新疆是‘一帶一路’核心區,是國家能源戰略保障基地,更是地緣安全屏障。沒有健康的根基,何談發展的高樓?而AI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快速縮小差距的希望。”
2023年,一場關鍵的院士懇談會后,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帶著“把東部醫療優勢嫁接到西部”的使命,開啟了這段全職扎根新疆的工作歷程。由此,以新疆國際醫療中心為基礎、新疆醫學科學院為牽引、國家西部醫學中心為目標的“三位一體”戰略正式啟航。鄒小廣說:“這不是簡單建幾所醫院,而是要在戈壁上種出一片醫學森林,讓健康紅利輻射全疆、惠及中亞。”
破局——AI如何解決新疆醫療“三大痛點”
在喀什地區200多個鄉鎮衛生院里,DR設備早已配齊,但能準確解讀影像的醫師卻寥寥無幾。每年全民健康體檢期間,500萬人口的影像診斷壓力如同泰山壓頂,導致一位醫生可能每天要面對上千張片子,誤差率居高不下。“這就是新疆醫療的第一個痛點:優質人才極度短缺。”鄒小廣的語氣沉重卻堅定,“我們等不起20年培養足夠的全科醫生,必須另辟蹊徑。”
AI技術成為破局的利刃。2018年,鄒小廣團隊開始研發肺結核AI輔助診斷系統,經過七年攻堅,這套系統的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均突破95%,即將成為西部首個獲得NMPA三類證的醫療AI產品。“95% 的常規診斷由AI完成,醫生只需復核剩下的5%,效率提升20倍。”他舉例說,在喀什500萬人口的篩查中,AI系統將原本需要3個月的工作量壓縮至15天,漏診率從12%降至0.3%。更令人振奮的是,這套系統已推廣至周邊國家,成為“健康絲路”的技術使者。
南北疆醫療資源的“鴻溝”是第二大痛點。鄒小廣用一組數據揭示差距:烏魯木齊每千人床位數8.74張,而喀什僅為6.26張;北疆三甲醫院的專科覆蓋率是南疆地區三甲醫院的3倍。“我們構建了‘一體兩翼’的AI診療網絡,以烏魯木齊為核心,喀什、伊犁為分中心,通過云端AI系統讓南疆患者在當地就能享受北疆專家的診斷水平。”他提到的慢阻肺“1+X”監管平臺已覆蓋南疆9縣,肺功能質控平臺連接8縣市,14萬條醫療術語構建的標準庫讓數據互通不再是難題。
疾病負擔沉重是第三個亟待破解的痛點。新疆結核病發病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慢阻肺患病率高,嚴重創傷死亡率居全國前列。鄒小廣團隊聚焦五大疾病領域,將AI技術嵌入全診療流程:從肺結核的智能篩查,到3D打印輔助骨科手術;從5G眼科巡診車的基層篩查,到“120”智能應急指揮系統。“創傷救治聯盟成立后,搶救成功率從50%躍升至98%,入院到手術時間從8小時壓縮至1小時。”
這些數字背后,是技術創新帶來的生命希望。正如中國工程院喬杰院士調研后所說:新疆用AI破解了資源不均的難題,為邊遠地區提供了范本。
“三位一體”規劃,正重塑新疆醫療格局
“新疆需要的不是又一所普通醫院,而是能引領區域醫療變革的‘引擎’。”鄒小廣這樣解讀韓德民院士提出的“三位一體”戰略。這個以新疆國際醫療中心為基礎、新疆醫學科學院為牽動、國家西部醫學中心為目標的宏偉規劃,正在烏魯木齊的土地上從藍圖變為現實。
新疆國際醫療中心的建設堪稱 “速度與質量的典范”。一期工程改造280畝老建筑,投入30億元,500張床位將于2025年8月底試運行;二期120畝新址將再投20億元,新增1000張床位,重點補充大外科、婦產科、腫瘤科等學科。“它的定位很清晰:國際化、智能化的新型醫療機構。”鄒小廣強調,醫院不僅服務新疆,更面向中亞8國,“門診大廳設置多語種導診,診療系統兼容中亞國家醫保標準,連藥品采購都考慮了周邊民族的用藥習慣。”更具突破性的是,醫院將實現全場景AI覆蓋——從智能分診、影像輔助診斷到手術機器人,患者不動,數據和專家資源“動”起來。
新疆醫學科學院的成立,打破了傳統科研機構的桎梏。作為全國首個政府直管的廳級醫療機構,它采用“投資主體多元化+市場化運營”模式,吸引了恒瑞醫藥、騰訊、華大基因等頭部企業加入理事會。“我們建設了13平方公里的生命健康產業園,讓科研成果能就地轉化。”鄒小廣舉例說,肺結核AI診斷系統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僅用了18個月,而通常這個過程需要3—5年。科學院內設立的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實驗室、生物藥實驗室,正成為吸引全國人才的“強磁場”,已有多位院士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參與研究。
國家西部醫學中心的目標,彰顯了戰略的高遠。“西部五省至今沒有國家級醫學中心,我們要填補這個空白。”鄒小廣介紹,中心將構建“3+14”輻射網絡:以烏魯木齊、喀什、伊犁為分中心,帶動全疆14個地州市發展。通過學科共建模式,國際醫院已聯合20多家醫院開展心血管病等專科建設,“競聘上崗的合作單位,能共享AI診斷系統和專家資源,最終實現診療同質化。”這種模式已初見成效,南疆某縣醫院的冠心病診療水平通過半年幫扶,達到了烏魯木齊三甲醫院標準。
AI重構醫療生態:醫學知識庫助力“智慧躍遷”
毫無疑問,醫療AI不能是空中樓閣,需要扎實的知識底座。
鄒小廣對醫學資源庫的重要性有著深刻認識。在他看來,新疆醫療的“后發優勢”在于可以直接站在巨人肩膀上——通過引入國際頂尖的醫學信息平臺,縮短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借助包括UpToDate在內的循證醫學工具,讓新疆基層醫院的醫生獲得即時、循證、可靠的診療依據。
了解UpToDate臨床顧問
此外,威科集團的權威醫學期刊資源和AI技術,也是他眼中的“關鍵助力”。
鄒小廣非常看重的是威科全球150多家出版社的資源整合力,“我們的醫生不用再為查一篇NEJM的最新研究輾轉求助,還能通過Ovid平臺的AI技術實現自動翻譯、總結核心觀點。”如威科集團AI白皮書表示,醫療行業認可并期待AI發揮的巨大潛力,應用AI可令醫療結果提升40%,治療成本降低50%。
威科與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聯合開發的AI指南生成器,被鄒小廣稱為“臨床決策的加速器”。“傳統指南編寫要花1—2年,而AI生成器能在秒級給出精準摘要,還支持多輪提問優化方案。”他透露,新疆醫學科學院已計劃將其應用于結核病和慢阻肺的地方診療規范制定,“我們的專家可以專注于結合本地病例調整方案,而不是從零開始撰寫,效率至少提高10倍。” 這種工具對人才培養的價值同樣顯著—年輕醫生通過對比AI生成的指南建議與資深醫師的決策,能快速掌握診療邏輯。
“我們期待與威科的深度合作,不止于工具引進,更要共建本土化知識庫。”鄒小廣的規劃清晰而務實:第一步,將威科的UpToDate臨床決策系統嵌入國際醫院的HIS系統,實現診療時實時調取;第二步,聯合開發針對中亞地區高發疾病的專題數據庫,納入新疆的病例數據和民族醫藥經驗;第三步,通過威科的期刊資源,提升新疆醫學研究的國際話語權。“想象一下,一位喀什醫生通過AI輔助,能為哈薩克斯坦患者制定符合國際標準又兼顧民族習慣的治療方案——這才是一帶一路’醫療合作的樣子。”
愿景:從“新疆模式”到“健康絲路”
“未來三年,是新疆醫療破繭成蝶的關鍵期。”鄒小廣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按照規劃,到2028年,“三位一體”戰略將實現階段性目標,一個以AI為核心驅動力、覆蓋全疆并輻射中亞的醫療新生態將基本成型。他將這個過程概括為“三個躍遷”:從技術應用到模式創新,從服務本地到輻射區域,從單點突破到體系重構。
第一個躍遷是診療能力的質的飛躍。鄒小廣透露,新疆國際醫療中心將在2026年前完成1500張床位的全面運營,其AI診療系統將覆蓋80%的常見病和50%的疑難雜癥。“我們的目標是,讓南疆患者在當地就能解決85%的診療需求,不必再長途跋涉到烏魯木齊。”
支撐這個目標的,是正在建設的三大AI產品矩陣:肺結核、缺血性腦卒中、肺部腫瘤的輔助診斷系統將全部獲得三類證,在基層醫院的普及率達到100%;5G遠程手術指導系統將連接14個地州市,讓北京、上海的專家能實時指導南疆手術;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臺將覆蓋300萬人口,實現從健康人群到慢性病患者的全程干預。
第二個躍遷是從“新疆模式”到區域標準輸出。“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健康絲路’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鄒小廣介紹,國際醫院已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首批將派出50名醫師接受國際化培訓,同時引進中亞國家的傳統醫藥經驗。醫學科學院的生命健康產業園也在規劃“中亞分園”,計劃將肺結核AI診斷系統等成熟技術在中亞國家本地化生產。“到2028年,我們希望為周邊國家培訓1000名醫護人員,讓‘新疆智造’的醫療設備成為‘一帶一路’的健康使者。”
第三個躍遷是人才生態的根本性改變。鄒小廣深知,技術可以引進,但人才必須本土培養。由他主導的 “3+3”人才計劃已啟動:用3年時間,通過AI輔助教學系統培養3000名基層全科醫生;與國內頂尖醫學院合作,定向培養100名掌握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設立“絲路醫學獎學金”,吸引中亞國家的醫學生來疆深造。
“韓德民院士(已經)74歲還在一線,我們這些本土干部更沒有理由懈怠。”鄒小廣的話語中透著老一輩醫療工作者的執著,“等年輕人成長起來,新疆醫療才能真正實現‘造血’,而不是永遠依賴‘輸血’。”
從戈壁荒原到醫學高地,從資源匱乏到技術輸出,新疆醫療的突圍之路,正是國家戰略在邊疆落地生根的生動寫照。鄒小廣說:“人生如蜉蝣,但做的事可以澤被后世。”在他和無數醫療工作者的堅守中,一幅“健康新疆、輻射中亞”的畫卷,正在天山腳下緩緩展開。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