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大模型智塑全球產業新秩序"論壇上,《2025年"人工智能+"行業標桿案例薈萃》(簡稱《案例集》)重磅發布。
此次發布的《案例集》從全國300余項申報案例中優中選優,經評審專家組從可復制性、創新性、安全合規性、技術性、示范性等多個核心維度進行評估,最終評選出80個標桿案例。
《案例集》顯示,2025 年,"人工智能 +"領域智能體應用呈現從工具賦能向系統重構的深刻轉型,智能體已深度融入制造、能源、醫療等核心場景,不僅實現了從數據感知到決策執行的閉環升級,更展現出虛實融合的創新模式、行業知識的深度融合以及生態級協同能力。這些實踐標志著智能體技術已突破單點應用的局限,正以"安全為根基、知識為核心、協同為紐帶"的理念,重構千行百業的運行邏輯。
本次《案例集》也包含多個醫療健康領域的標桿案例--
面向多癌和慢病早篩的 AI 影像技術
申報單位:阿里巴巴達摩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胰腺病研究所
案例概述:全球癌癥與慢性病防控形勢嚴峻,2022 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 482 萬例,死亡 257 萬例,慢性病如脂肪肝患者超 2 億人。傳統篩查手段存在成本高(泛癌種檢測超萬元)、依賴專業資源、漏診率高等痛點,基層醫療能力不足矛盾突出。達摩院醫療 AI 實驗室開發 "達醫智影" 平臺,基于平掃 CT 與深度學習算法,首創 "一掃多篩" 技術,一次 CT 可同步檢測胰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種癌癥及脂肪肝、心血管風險等六種慢性病,避免造影劑傷害,降低輻射暴露。技術已在全球 1000 + 醫療機構落地,累計服務 5000 萬+人次,在麗水公益項目中篩查出 509 例臨床證實癌癥,其中 6 例胰腺癌為增強 CT 漏診病例,展現出基層醫療賦能與早篩效能提升的顯著價值。
同濟醫院科研管理服務一體化平臺
申報單位:上海和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案例概述:醫療行業面臨數據孤島、算法開發門檻高、跨學科協作效率低等痛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簡稱"同濟醫院")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智慧醫療與科研創新的號召,致力于打造一個集數據、算法、算力于一體的科研管理服務一體化平臺(簡稱"平臺")。平臺的建設圍繞三大核心目標展開:一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科研效率;二是統籌項目管理,促進成果轉化;三是分層培養人才,構建人才梯隊。
平臺提供從數據提取、模型產出到科研轉化的全鏈路服務,融合研究所需的多規格算力,為跨團隊跨角色協同管理提供工具支持,可達成"降低科研門檻,減輕科研負擔,加速科研進程"的核心目標,推動數據驅動的精準醫學研究,加快研究型醫院建設。
基于 DeepHealth 大模型重塑按摩椅交互
申報單位:上海幸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
案例概述:榮泰 RT8900AI-25 款智能按摩椅,以 DeepHealth 大模型為核心引擎,進一步突破傳統按摩設備的固化限制,開創了智能化動態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雙模態精準健康檢測:搭載心電與肌肉酸痛雙模態監測系統,結合精準壓力感應機芯,輔以深度學習算法,構建真正個性化的用戶身體狀態模型,量身打造健康調理方案。
多模態交互感知與深度知識推理:基于先進的 DeepHealth 技術,實時融合分析多源數據,自動實現從用戶意圖解析、健康狀態感知,到智能健康方案生成的端到端智能服務,提供涵蓋中醫調理建議與按摩程序的雙軌輸出,使健康目標精準映射到按摩椅運動控制參數,輕松享受智能、個性、高效的健康服務體驗。
全場景智慧語音交互:告別繁瑣按鍵和復雜操作,只需呼喚"阿泰阿泰",即可進行模式切換、力度調節、個性化健康方案選擇,輕松實現全語音無接觸智能互動體驗。
實時反饋閉環調節:按摩過程中實時采集用戶反饋,即刻微調按摩手法,實現真正的邊測邊按、邊按邊調,形成"感知-分析-干預-反饋"一站式閉環智能管理體系。
基于人工智能語言大模型的肺結節風險評估小程序"終節者"
申報單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案例概述:隨著 CT 體檢普及,肺小結節檢出率顯著提高。雖然大部分結節為良性,但檢出后患者常因擔憂肺癌而產生恐懼和焦慮,就醫等待更會加劇這種情緒。為幫助快速初步鑒別結節性質,人工智能小程序"終節者"應運而生。該工具基于大語言模型開發,可通過識別 CT 報告單上的關鍵詞(無需 CT 圖像),在 10 秒內快速初篩結節風險度,提示患者"及時就醫"或"定期隨訪"。預實驗顯示,小程序對肺結節風險度的判斷準確率高達 95%,與專家評估高度一致。目前,該小程序正在進行多中心臨床研究,以進一步驗證其對肺部小結節的判斷準確性。
醫學影像人工智能重建增強平臺
申報單位:上海影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案例概述:本案例旨在開發一個支持 CT、MRI、PET、SPECT 等多模態醫學影像的通用 AI 重建增強平臺,且普遍適用于現有的各主流設備品牌和型號。平臺的核心功能包括:磁共振掃描速度提升 2-4 倍,在保證診斷準確率的同時提高患者舒適性;CT 成像支持 4 倍超分辨率和低劑量掃描,顯著提升圖像質量并降低輻射風險;PET 成像速度提升 4 倍或示蹤劑用量減少 75%,大幅提高檢查效率;SPECT 成像速度提升 7 倍或示蹤劑用量減少 85%,顯著降低輻射劑量。通過 AI 驅動的多模態影像重建技術,項目實現了影像重建、去噪、超分辨率等功能,顯著提升了影像檢查效率、圖像質量和患者舒適性,同時大幅降低了輻射劑量和示蹤劑用量,為醫學影像領域提供了更安全、精準和高效的解決方案。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