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對決:RG-III-MDR vs. 傳統X光機
對比維度 RG-III-MDR 移動數字X線攝影系統 傳統移動式X光機(膠片/CR)
成像原理 數字直建成像:X光穿透人體后,被平板探測器直接轉換為數字圖像信號。 模擬/間接數字成像:
? 膠片機:X光使膠片感光,需化學洗片。
? CR機:X光使IP板感光形成潛影,需通過掃描儀讀取。
成像速度 秒級成像 (3-10秒):曝光后,圖像幾乎立刻顯示在操作臺屏幕上。 分鐘級甚至小時級:
? 膠片機:需要洗片設備,至少15-30分鐘。
? CR機:需要將IP板拿到掃描儀處讀取,加上準備時間,需5-10分鐘。
圖像質量 高分辨率、寬動態范圍:圖像清晰,細節豐富,可通過軟件進行后處理調節。 分辨率有限、動態范圍窄:
? 膠片機:質量受洗片藥水、溫度、曝光量影響大,易過曝或欠曝。
? CR機:存在掃描過程中的信息損失,圖像質量不如DR。
工作流程 一體化、高效:曝光-成像-傳輸-診斷一氣呵成,可在設備上直接調節。 割裂式、繁瑣:
? 膠片機:需暗房、洗片機、晾干、閱片燈,流程長。
? CR機:需插拔IP板、運送、掃描、擦除,步驟多,易出錯。
輻射劑量 顯著降低 (約降低30%-60%):探測器靈敏度高,用更低的劑量即可獲得優質圖像。 相對較高:為獲得足夠清晰的圖像,往往需要更高的曝光劑量。
圖像存儲與共享 PACS無縫對接:圖像為DICOM格式,可即時上傳至醫院信息系統,實現云端存儲、遠程會診、調閱方便。 物理介質,難以共享:
? 膠片機:實體膠片,占用空間大,易丟失、老化,無法遠程傳輸。
? CR機:雖為數字,但需額外步驟導入PACS,時效性差。
便攜性與靈活性 高度集成,機動性強:一體化設計,電動助力,小巧靈活,輕松穿梭于病房、ICU、手術室。 笨重,操作復雜:通常球管和支架分離,移動不便,需要外接電源或笨重的電池組。
成本結構 初期投入高,運營成本低:設備價格昂貴,但無膠片、洗片藥水等耗材成本,人力成本低。 初期投入低,運營成本高:設備便宜,但需持續購買膠片、藥水等耗材,且人力和管理成本高。
場景揭秘:ICU病房里的一次“生死時速”
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場景,感受兩者帶來的顛覆性差異。
任務: 為一名ICU中連接著呼吸機、監護儀的危重病人拍攝胸片,以判斷氣管插管位置和肺部情況。
使用傳統X光機(膠片/CR)的流程:
準備: 技師推著笨重的機器進入擁擠的ICU,小心翼翼地避開各種管線。
裝片/板: 將暗盒(內裝膠片或IP板)塞到病人身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移動病人,存在風險。
曝光: 進行拍攝。
等待(漫長的焦慮):
如果是膠片機: 技師必須將暗盒送回放射科暗房,進行洗片。醫生和護士至少要等20分鐘才能看到結果。
如果是CR機: 技師拔出IP板,送回科室的掃描儀進行讀取。這個過程也需要5-10分鐘。
結果判讀: 拿到膠片或掃描后的圖像,如果發現位置不佳、有偽影或過曝/欠曝,必須推著機器回去重拍! 這不僅延誤了治療,還讓病人多接受一次輻射。
使用RG-III-MDR的流程:
準備: 技師輕松推動RG-III-MDR進入ICU,其電動助力和緊湊設計讓移動變得簡單。
對位: 通過激光定位線快速對準,將無線平板探測器輕松置于病人身下。
曝光: 進行拍攝。
即時成像(立竿見影): 僅僅5秒后,高清的胸片圖像就出現在機器的操作臺屏幕上,并同時傳輸到ICU醫生的工作站。
精準診斷與調整:
醫生立刻就能看到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準確,肺部有無新增病變。
如果圖像稍有瑕疵,技師可以立即在屏幕上利用后處理功能進行優化(如調節對比度、放大細節),通常無需重拍。
如果確實需要重拍,可以馬上進行,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
結論: 在爭分奪秒的危重癥救治中,RG-III-MDR的即時性和高效性為臨床決策贏得了寶貴時間,其精準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照射,真正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醫療理念。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全部商品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