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醫療機構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關鍵階段。科研創新作為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柱,其戰略地位愈發凸顯。
在此背景下,「第七屆 CMIA 醫學創新大會·2025」將于6月27-29日在青島召開。本屆論壇特設「2025醫學創新瑯琊匯」典型案例征集活動,典型案例申報窗口即將關閉。
本次典型案例征集活動主要從創新體系建設、創新人物與創新團隊、創新典型實踐三個層面征集典型案例,旨在挖掘和推廣具有實踐價值和轉化價值的醫學創新成果,推動醫學創新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從概念走向應用。
為助力醫療機構構建醫學創新體系,本文精選三家標桿醫院案例,這些醫院通過差異化創新路徑,系統構建涵蓋制度保障、平臺支撐、文化培育、人才激勵的四維創新生態,全面展現醫學科技創新從理念到落地的完整實踐路徑。
華西醫院:遵循醫學發展規律 靈活制定醫院科研管理辦法
談及醫院科研與成果轉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下稱「華西醫院」)是業內公認的標桿之一。任何和醫學科研創新相關的評價,華西醫院總能在國內醫院中獨占鰲頭。 在2024第六屆CMIA醫學創新大會發布的《2023中國醫院創新轉化100強》上,華西醫院位列全國第二,同時也是專li申請量最多(971件)、專li授權量最高(1009件)、發明專li申請量最多(681件)、發明專li授權量最高(617件)、PCT申請量最多(為24件),并且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一道,共同成為全國僅有的四所到賬轉化金額突破2千萬元的醫院。
那么,華西醫院在創新轉化上,做對了什么?究其原因,是華西醫院構建了涵蓋基礎研究、轉化研究、臨床研究、產業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創新平臺,形成了完整的醫學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服務鏈,設立了轉化創新方面的基金,并推出了有足夠力度的激勵政策。有平臺、有資金、有政策,華西已經形成了較為領先的創新土壤和文化。
醫學創新是醫生的重要職責。然而,醫生工作非常繁忙。因此,要調動他們從事科研工作、進行臨床轉化的積極性,就需要出臺一系列的舉措。華西醫院重點從幾個方面來推動醫學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打造創新的文化氛圍、建立創新的平臺、設立創新的基金、推出激勵政策。
每年12月31日,華西醫院都會召開一場院級會議,參加會議的除了院領導,還有全院臨床、醫技科室主任、科研主任。這場每年「壓軸」召開的會議就是醫院科技工作會。會議的固定內容是總結當年科技相關工作,同時動員全院科研工作人員積極申報下一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醫生有了科研想法,需要有平臺和資金。華西醫院設立了轉化創新方面的基金,特別是成果孵化的基金,進一步推動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此外,華西醫院科研成果轉化所得的80%~90%將獎勵給科研團隊,團隊可以將其用于人力資源支出,也可以用于后續繼續進行科研與轉化。
醫生做出科研成果后,由于臨床工作繁忙、對轉化流程不熟悉等原因,可能難以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華西醫院回積極幫助申請專li保護。每當醫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醫院都會鼓勵其盡早申報專li,提供相關的指導,并且報銷申報專li和維護專li的費用。
申報了專li,還需要將專li轉化成產品。華西醫院建立了成果轉化基金,每年拿出2000萬元,對已經獲批的專li進行小規模的概念驗證和產品轉化試驗。與此同時,醫院通過西部醫藥技術轉移中心,積極幫助研究者對接相應的、適合的企業,推動研究成果的進一步轉化。
隨著科研創新逐漸成為華西醫院的一塊響亮招牌,很多醫院紛紛慕名而來向華西「取經」,希望借鑒「華西模式」。華西醫院科技部部長王崢在很多場合分享了醫院科研工作的心得,他認為,實際上,醫院科研管理不同于常規的管理方式,不能流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要遵循醫學發展規律,靈活制定醫院科研管理辦法,激發醫學科研人才活力。
同時,要堅持以服務對象需求為工作指引,要求醫院科研管理人才隊伍具備前瞻性的眼光,不僅要定期收集科研人員意見和建議,了解實際科研需求,還要充分認識到醫院科研發展現狀與預期發展目標之間的差距,才能做好醫院科研人才的科研管理服務工作。「科研的方法可以借鑒,但是一家醫院崇尚科研的文化和氛圍是學不來,也帶不走的,只能靠投入時間和努力一點一滴去培育。」王崢說。
浙大二院:以「基金文化」激發醫學創新動力
截至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榜,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獲批項目總數連續14年全國領先,連續四年穩居全國第二。持續創新已成為浙大二院的核心動力,更是百年名院煥發勃勃生機的關鍵所在。
多年來,浙大二院通過完善的研究平臺和激勵機制,從基礎研究到臨床研究,再到技術轉化,構建了完整的科研鏈條。醫院推行科研導師制、科研假期等創新措施,每年投入專項資金,推動新技術和研究項目的發展,并通過創新俱樂部、創新大賽等形式,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浙大二院始終致力于培育新時代「臨床科學家」,搭建完整科學研究鏈和高端產學研合作平臺,圍繞重大疾病進行高水平聯合攻關,不斷釋放科學研究潛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凝聚高質量發展合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持續倡導和培育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基金文化」,激勵醫務人員對醫學創新不斷追求的內生動力。近10年來,浙大二院以「國自然」為抓手,逐步構建起系統的基金管理組織體系,形成了鮮明的「浙二經驗」。主要是基金管理體系化與精細化、利用平臺與激勵筑巢育人以及營造「創新為本」的基金文化。
在利用平臺與激勵筑巢育人上,醫院搭建起從基礎研究到小動物、大動物研究平臺,臨床研究平臺,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平臺等完整研究鏈,并成立技術轉化辦公室和細胞治療中心,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為科研助力加碼,激發學科潛能。
醫院給年輕醫生專門的科研時間、經費、津貼,配備學術導師、科研助理;在全院范圍內開展臨床研究培訓、創新大賽、發起創新俱樂部,并通過設立科研榮譽墻、頒發「科研青年先鋒獎」等舉措,在院內營造了創新爭先的良好氛圍。
復旦中山醫院:平臺引領+人才戰略驅動的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原院長樊嘉曾表示,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型、智慧型現代化醫院,必須鼓勵醫務人員將科研思維貫穿在臨床工作中,做既懂臨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醫生」和「醫生科學家」。
「良好的平臺支撐以及帶頭人的引領,會帶動學科科研創新氛圍。」中山醫院科研科科長苑潔告訴健康界,中山醫院開展科研工作,一直是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并舉。她介紹,該院在醫學科技創新中的優異表現,首先取決于學科硬實力,以及平臺建設的基礎。
苑潔介紹,比如2023年心臟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落戶中山醫院,2020年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落戶中山醫院。這兩個和心血管、泛血管相關的平臺,皆由葛均波院士領銜開展工作,對我國心血管醫學科研創新發揮重要引領和輻射作用。
此外,中山醫院也是樊嘉院士領銜的癌變與侵襲原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多年來在肝癌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取得很多重大成果。肝腫瘤相關的「國自然」成績也非常突出,立項數量僅次于循環。這些都是以平臺為依托的典型例子。
其次,科研論文的質量也非常重要。苑潔告訴健康界,近年來中山醫院一直在強調論文的質量、科研的誠信。醫院每年發表的SCI文章數量不斷增多,單篇影響因子也在不斷增加,為申請國自然項目打下良好基礎。
再者,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也很關鍵。苑潔介紹,醫院一直對青年醫生有科研經費的支持,如今又重新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加大了對國家級人才培養的力度。對標國家杰青、優青設立院內人才培養基金,給有能力沖擊國家級人才的青年更多支持。
在這些平臺基礎、學科實力、管理措施的基礎上,醫院科研管理部門也開展了不少工作,幫助科研人員開展課題申請、提升科研素養。苑潔介紹,中山醫院對于「國自然」項目申請會提前布局,每個申請周期都有三輪輔導,第一輪從每年的九、十月份啟動。期間會邀請拿到過杰青或優青項目的人才,或者復旦大學相關領域專家來院輔導。還會舉行各種科研沙龍,每個月至少一次。
參考資料: 1. 劉文陽:《獨家揭秘!頂級醫院何以持續領跑「國自然」》. 健康界.2024年8月28日 2. 黃思宇: 《對話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如何加強醫學創新與科研轉化,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醫學界智庫. 2023年9月9日 3. 俞茜茜 方序 魯青 許紫瑩:《浙大二院以堅定步伐邁向世界一流醫院》. 《每日商報》. 2024年12月9日 4. 漣漪:《【關注“國自然”】做好醫院科研?靠的是一種氛圍》.中國衛生雜志.2023年1月4日
整理 | 劉文陽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