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關于全自動血培養儀的百科知識說明,涵蓋其定義、工作原理、臨床應用、技術特點及注意事項等內容:
1. 定義
全自動血培養儀(Automated Blood Culture System)是一種用于檢測血液中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的自動化實驗室設備。通過實時監測血液樣本中的微生物代謝活動或氣體變化,快速判斷是否存在病原體感染,是臨床診斷敗血癥、菌血癥等血流感染的核心工具。
2. 工作原理
檢測技術:
CO?濃度監測:微生物生長代謝產生CO?,通過熒光傳感器或紅外光譜檢測CO?濃度變化。
氣壓傳感:部分系統監測培養瓶內氣壓變化(微生物代謝產氣)。
熒光增強技術:部分培養基含熒光物質,微生物繁殖時釋放熒光信號。
自動化流程:
注入患者血液樣本至專用培養瓶(需氧/厭氧/兒童專用)。
儀器恒溫振蕩培養(35~37℃),實時監測微生物生長信號。
陽性樣本自動報警,陰性樣本按設定時間(通常5~7天)完成檢測。
3. 主要功能與優勢
快速檢測:多數系統可在12~48小時內檢出陽性結果,縮短診斷時間。
高靈敏度:可檢測極低濃度微生物(1~10 CFU/mL)。
多標本并行處理:支持數十至數百個培養瓶同時檢測。
自動分析:內置算法排除假陽性,生成標準化報告。
兼容性廣:支持需氧菌、厭氧菌、真菌等多種病原體檢測。
4. 臨床應用場景
敗血癥/菌血癥診斷:快速明確感染病原體,指導抗生素使用。
術后感染監測:篩查手術或侵入性操作后的血流感染。
發熱待查(FUO):協助鑒別感染性與非感染性發熱。
特殊人群:新生兒、ICU患者、免疫抑制人群的感染篩查。
5. 適應癥與禁忌癥
適應癥:
疑似血流感染(寒戰、高熱、白細胞異常)。
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礙。
導管相關感染、心內膜炎等局部感染擴散風險。
禁忌癥:
采血操作不規范(污染風險高)。
已使用強效抗生素且未停藥(可能抑制微生物生長)。
苛養菌或罕見病原體(需特殊培養基支持)。
6. 設備類型
臺式系統:容量較小(40~120瓶),適合中小型實驗室。
模塊化系統:可擴展至數百瓶,滿足高通量需求(如大型醫院或第三方檢測中心)。
快速檢測儀:針對特定病原體(如真菌)優化,縮短檢測時間。
7. 技術參數
檢測速度:陽性報警時間≤24小時(常見細菌)。
檢測容量:50~240瓶(不同型號差異大)。
檢測技術:CO?傳感、熒光法、氣壓法等。
數據管理:支持LIS系統聯網、結果追溯、質控分析。
8. 操作注意事項
樣本采集:
嚴格無菌操作,避免皮膚定植菌污染。
成人每套采集2~3瓶(需氧+厭氧),兒童用專用低血量瓶。
采血時機:寒戰初期或體溫峰值前,抗生素使用前最佳。
設備維護:
定期校準傳感器,清潔進樣孔避免堵塞。
培養瓶按有效期和儲存條件(避光、常溫)保存。
結果解讀:
陽性結果需結合臨床和藥敏試驗,排除污染可能。
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因抗生素抑制或采血不當)。
9. 常見品牌與價格
國際品牌:
BD BACTEC?(美國BD公司):主流型號FX系列,檢測速度快。
BioMerieux BacT/ALERT?(法國):模塊化設計,支持3D培養瓶。
VersaTREK?(美國Thermo Fisher):氣壓檢測技術,適合苛養菌。
國產品牌:
迪瑞醫療、安圖生物:性價比高,逐步替代進口設備。
價格范圍:
基礎型:約50萬~100萬元人民幣。
高通量模塊化系統:100萬~300萬元。
10. 局限性
無法區分污染與真實感染:需結合臨床和重復采血驗證。
檢測時間依賴:苛養菌或低載量病原體可能延長報告時間。
成本較高:培養瓶和耗材費用顯著。
總結
全自動血培養儀是血流感染診斷的“金標準”設備,顯著提升了病原體檢出的速度和準確性。關鍵提示:
嚴格規范采血流程是結果可靠的前提。
陽性結果需結合藥敏試驗指導精準治療。
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需動態監測。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