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定義
全自動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是一種通過電阻抗法或光學散射技術,對血液樣本中的細胞進行自動化計數和分類的臨床檢驗設備。其核心功能是:
定量檢測: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小板(PLT)數量;
分類白細胞:將白細胞分為 3大類:
淋巴細胞(Lymphocytes, LYM)
單核細胞+嗜酸性/嗜堿性粒細胞(Mid Cells, MID 或 Mono/Eos/Baso混合群)
中性粒細胞(Granulocytes, GRAN)
計算衍生參數:如血紅蛋白(HGB)、紅細胞壓積(HCT)、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等。
二、核心工作原理
1. 電阻抗法(庫爾特原理)
細胞計數:血液稀釋后通過微孔,細胞通過時產生電阻變化脈沖,脈沖數量=細胞數量,脈沖高度=細胞體積。
白細胞三分類:
淋巴細胞(35-90 fL)→ 小細胞群
單核/嗜酸/嗜堿細胞(90-160 fL)→ 中間細胞群
中性粒細胞(>160 fL)→ 大細胞群
體積差異法:
2. 光學散射技術(部分高端機型輔助)
激光照射細胞,通過前向散射光(反映體積)和側向散射光(反映內部復雜度)進一步區分細胞亞型。
三、核心檢測參數
參數類別 | 關鍵指標 | 臨床意義 |
---|---|---|
紅細胞系統 | RBC, HGB, HCT, MCV, MCH, MCHC, RDW | 貧血診斷、紅細胞形態評估 |
白細胞系統 | WBC總數、LYM%、MID%、GRAN% | 感染、炎癥、白血病篩查 |
血小板系統 | PLT, MPV(平均血小板體積), PCT(血小板壓積) | 出血性疾病、骨髓功能監測 |
衍生參數 | PDW(血小板分布寬度)等 | 輔助判斷血小板異質性 |
四、標準化操作流程
樣本準備:
采集靜脈血(EDTA-K2抗凝),混勻避免凝塊。
上機檢測:
自動吸樣 → 稀釋 → 加入溶血劑(溶解紅細胞)→ 計數分類 → 數據輸出。
質控要求:
每日使用質控品驗證儀器精度,定期校準。
五、核心優勢
高效率:
單樣本檢測≤60秒,批量處理能力強。
操作簡易:
全自動進樣、混勻、清洗,減少人工誤差。
成本可控:
相比五分類儀器,價格和維護成本更低,適合基層醫療機構。
六、局限性
分類精度局限:
無法區分單核/嗜酸/嗜堿細胞(MID群混合報告),易漏診過敏、寄生蟲感染。
干擾因素敏感:
紅細胞碎片、巨大血小板、冷凝集等可導致PLT或WBC假性增高。
異常細胞識別弱:
幼稚細胞、異型淋巴細胞可能誤分類,需人工鏡檢復核。
七、臨床應用場景
常規體檢:
血常規初篩(感染、貧血、血小板減少)。
門急診快速診斷:
發熱患者區分細菌性 vs 病毒性感染(中性粒細胞↑提示細菌)。
術前篩查:
評估凝血功能(PLT)、攜氧能力(HGB)。
八、結果異常的處理原則
異常情況 | 應對措施 |
---|---|
WBC分類出現“MID%顯著升高” | 必須人工涂片鏡檢,排除嗜酸細胞增多或白血病 |
PLT與RBC計數沖突 | 檢查是否有小紅細胞干擾,啟用光學復核通道 |
報警提示“細胞異常” | 無條件進行顯微鏡復檢 |
九、行業標準與質量控制
認證標準:
符合ISO 15189醫學實驗室質量體系、CE/CFDA認證。
質控要求:
參與室間質評(EQA),使用配套校準品定期校正。
十、設備選型要點
樣本量需求:
小型診所:單通道機型(40-60樣本/小時)。
功能擴展性:
選配末梢血模式(適用于兒科、采指血場景)。
試劑開放性:
開放試劑通道可降低長期成本。
十一、重要注意事項
鏡檢復檢規則:
遵循國際41條復檢標準(如WBC>30×10?/L、未分類細胞報警等必須涂片)。
干擾物排除:
高脂血癥需血漿置換,冷凝集樣本需37℃孵育。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